PCB论坛网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北方的雪

BGA、QFN、CSP器件焊点空洞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2 23: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3 13: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2.7 与元器件上锡时间有也有一定的关系。
Sn63-Pb37 焊料的沾锡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大约在0.6 s左右,而SnAgCu焊料的沾锡时间大约在1.5 s左右。同时无铅焊料的表面张力大,移动速度非常慢,焊料的润湿性,扩散性也比有铅焊料要差。在这些情况之下,有机物经过高温裂解后产生的气体是很难逃出去,气体会完全被包围在合金层中,当然无铅产生空洞的概率要比有铅产生空洞现象的概率要大得多,这也是当今无铅化焊接课题面临的一个难题,一个挑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3 13: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2.6 与回流曲线的关系(Profile)
当生产线使用Profile曲线图熔点以上的时间太长时(通常217 ℃以上的时间为30 s~60 s),会让助焊剂中可以挥发的物质消耗殆尽,进而使助焊剂的粘度发生变化或者助焊剂被烧干,甚至裂解之后不能移动。这样气体就会被包围从而无法移动,导致空洞的产生。如果无法沾锡或者沾锡时间比较慢,其结果空洞就更加明显了。之前的Sn63Pb37,其熔点为183 ℃,熔点以上的时间也是相当少的(通常在60 s以内),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空洞的产生。而相对于无铅焊接来讲,锡膏的熔点比有铅高出34 ℃之多,其熔点以上的时间也比有铅锡膏高出很多,再加上无铅焊接(有铅焊接还不一样)的各段时间和各区段都比较长,对助焊剂的活性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必须强的助焊剂才能帮助焊接。通常恒温区以上的时间(150 ℃~190 ℃)控制在60 s~120 s,峰值温度控制在235 ℃~245 ℃之间,特别是控制在240 ℃是相当好的,这对BGA的气泡控制是相当有利的。当然进行温度控制的同时,要注意不同的BGA的温度控制是不一样,要根据BGA封装的方式,大小尺寸,BGA腹底锡球的工艺而定,不能千篇一律的概括。这样去了解和设置温度才算是正确合理的,也是符合逻辑的。同时,也可以参考BGA的零件承认书。具体情况请参阅《IPC-7095 》中BGA的设计和组装工艺的实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13 13: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有谁知道无铅化焊接对柔性线路板焊接的影响???
请指点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30 10:3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挺好的,还有一点请教下现在IC设计,很多在PAD上走通孔而又未电镀填平,在这些情况下,必然导致少锡或是空洞;这个问题在现在条件下如何规避:
是否可以加大,该PAD的钢网尺寸,增加下锡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4: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要看是通孔还是盲孔!盲孔是要做树脂塞孔的。
通孔一般是不允许设计在焊盘上。如果设计在焊盘上,要从SMT上改善
1、增加锡膏量
2、控制锡膏的厚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5: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2.2与锡膏中FLUX的粘度有关(通过锡膏厂家的了解)
如果助焊剂的粘度比较高时,其中松香的含量也是比较高的。此时助焊剂去除表面氧化物的能力,去除表面污物的能力就越强,缩锡,拒焊的现象就大大的减少了,焊接就会形成良好的IMC合金层,气泡也是随之减少,焊点的机械强度也就提高了,同时焊点的电气性能也随之加强
2.3与焊盘表面的氧化程度有关
当焊盘表面的氧化程度和污物程度越高,焊接后生成的空洞也就越多。因为PAD氧化程度越大,需要极强的活性剂才能赶走被焊物表面的氧化物。特别是OSP(Organic Solderability Preservatives)表面处理,OSP焊盘上的一层有机保护膜是很难被赶走的。如果焊盘表面氧化物不能被及时驱赶走,氧化物就会停留在被焊接物的表面,此时氧化物就会阻止合金粉末与被焊接的金属表面接触,从而形成不良的IMC,此时就会产生缩锡(拒焊)现象。表面氧化比较严重,有机物经高温分解的气体就会藏在合金粉末中,同时加上无铅的表面张力大,合金的比重也是比较大,所以气体就很难逃出,气体就会被包围在合金粉末中。当然,空洞就自然就形成了。如果要避免此类现象的产生,就必须避免锡膏和被焊金属表面的氧化物,否则,是没有其它办法可以减少空洞或者缩锡(拒焊)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5: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2.4溶剂沸点的影响(助焊剂)
不管是波峰焊接前或者是锡膏本身的溶剂,它们两者之间沸点的高低直接影响BGA空洞的大小和空洞形成的概率。溶剂的沸点越低,形成空洞的机率就会越多。因此大家可以选用高沸点的溶剂来避免空洞现象的产生。如果溶剂的沸点越低,在恒温区或者是在回流区溶剂就已经挥发完毕了,剩下的只是高粘度难以移动的有机物了,只好被团团包围。同时,PCB印刷锡膏后尽量不要长时间放置在空气中(通常2小时以内完成作业),避免锡膏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或者锡膏与空气接触发生氧化现象。这样会额外增加空洞现象的产生。所以在选用锡膏的时候尽量选用高沸点溶剂的锡膏,来减少空洞现象的发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5: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2.5、 PCB//FPC的表面处理方式不同
目前业界表面处理主要有以下6种方式
①有机保护膜(OSP,Organic Solderability Preservatives)
②镀//化镍浸金(ENIG Electroless Nickel and Immersion Gold)目前最常用的处理方式。
③浸镀银(I-Ag Immersion Silver)
④浸镀锡(I-Sn Immersion Tin)
⑤浸镀铋(I-Bi Immersion Bismuth)
⑥喷锡(HASL Hot Air Solder Levell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5: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6种为业界现阶段的不同表面处理方式,不同的表面处理产生空洞的机理是一样的,只是产生空洞的概率和数量不同而已。其中OSP表面处理产生空洞现象更加明显,其保护膜与焊垫界面发生空洞的概率也最多。保护膜越厚,发生空洞的概率就越大。通常OSP的厚度为0.2μm~0.5μm之间,最好在0.35μm左右。 OSP的厚度可以用UV分光光度计或者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仪(SEM+EDS)进行测量。如果OSP的保护膜太厚,同时助焊剂的活性强度不够,在回流焊接的时候是很难将保护膜驱赶走,如果回流焊的温度曲线没有控制好也会造成OSP保护膜在高温环境再次氧化。保护膜没有被驱赶走,此层膜就会阻碍IMC层的形成,如果比较严重就会造成缩锡或者拒焊现象的产生。如果在高温区发生第二次氧化现象,其结果是令人担忧的。发生了高温第二次氧化现象,即使,在PAD上涂敷助焊剂或者是助焊膏在重新回流焊,解决拒焊或者缩锡现象还是不明显。由此可见控制OSP保护膜的厚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做PCB的厂商必须严格控制好OSP表面处理的工艺,以免在下游的组装生产中发生不必要的争执。至于ENIG, HASL, I-Sn, I-Ag, I-Bi等等的表面处理同样会产生空洞,只是它们产生空洞的概率都差不多,与此时的表面处理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也就是说,发生空洞现象是有很多因素组成的,并不是单一因素所决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PCB设计论坛|EDA论坛|PCB论坛网 ( 沪ICP备05006956号-1 )

GMT+8, 2024-5-30 13:06 , Processed in 0.11354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