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jackywater在2008-4-22 10:20:00的发言:目前,在行业标准(IPC)中,对孔壁粗糙度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更多的是一些国际大客户对制造商的要求.另外,就是制造商对自己钻孔工艺能力的评估.对于前者,由于产品类型和客户不同,对孔壁粗糙度要求存在差别.仅以硬板为例, MB :1.5-2mil。NB :1.5mil. HDI (消费类电子产品) :1mil. 航空、汽车电子、大型通讯产品:0.8或1mil. 大陆及台湾客户要求:1.5-2mil; 欧美客户:0.8或1.0mil;对于孔壁质量来说,一些大客户评估时还要求对钉头、渗镀、最小铜厚等作品质控制。 在钻孔后、PTH 后、完成板三个阶段作切片,测量孔壁粗糙度会有一些差别。钻孔后和PTH后,会有0.2mil的差别。完成板与PTH后测量的差别并不明显。我用Minitab 分析过,差别很小。有95%的可信度认为是相同的。 欢迎来邮件讨论:jacky829@126.com 1、比较认同,但是要说的是 与孔轴心平行、与玻璃布经纬 同向磨的切片(我们称 垂直/纵向 90°切片) 与孔轴心平行、与玻璃布经纬 成45°磨的切片(我们称 垂直/纵向 45°切片) 与板面平行磨的切片(我们称 水平切片切片) 观察粗糙度时,不是看孔边金属磨面,而是整个孔壁整体清晰的照片,可看作立体照片。 这集中情况看到的粗糙度都,代表不同情况。 而由于玻璃布的玻璃纤维束影响,45°切片看到粗糙度比90°切片大的几率很高,而且差值也较大。 2、但 对于客户接受标准,粗糙度该以平均值来看 是否满足客户 要求,还是看最大值?还是“0收1退”?还是看CPK。估计只有直接面对客户的同行才清楚。听说日本目前按 均值+3*标准差 或 均值+4*标准差 来判断。 3、部分客户已经要求按45°去读切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