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论坛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44|回复: 16

关于书中一个带状线阻抗问题的确认!tim-00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0 00: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邵工!你好!
第1,对于书中P20页的最后一行,应该是状线吧,你好像写成了带线,请你确认?
第2,疑问只是针对P21的第一行的带状线计算公式,详细见下:

计算背景:计算软件为POLOR,

计算采用的模型是带状线的最简单的模型,其中er1er2介电常数一样,均为4.2

同时保证H1+H2=14mil总和不变;

那么当:

A:H1=7H2=7时候,计算的阻抗为42.5;


B:H1=3H2=11的时候计算的结果为34


从结果可以看出,结果相差挺大的,而且再更改H1与H2的差异,结果的差异更大,那么我就如下疑问:

1):上述PORLOR计算的模型是否正确?计算的结果可信?

(从带状线的理论计算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计算的结果应该只是由总高度H=H1+H2来决定,而实际的POLOR计算中又有上面的计算模型,而且就我以前与PCB厂工程确认中也是用上面的模型计算居多);

2):假设上述模型结果可信,那么是否有准入条件呢?是否是在某种前提条件下才能使用呢?

3):假设上述模型不可信,那么为何这样的工程计算方式可以流行如此之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0: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急盼您的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gong_pcb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6-20 09: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10: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gong_pcb


    我也觉得啊,可是现在的问题是实际的软件计算与工程理论计算不一致,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应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0 17: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注意的是,在书中,对于带状线的描述并不完整。公式里面值要求了总的高度值h,但是在实用中要求带状线距离上下参考平面的距离不能相差太远,一般在3倍的比例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当带状线离某一个平面的距离超过了另外一个平面的距离三倍以上,那么实际上微带线结构就退化成了带状线结构,因为只有一个参考平面在起作用。
谢谢读者指出,这一点在本书的下一版中会得到更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09: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doltbird


    邵工!非常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09: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邵工!如果是这样,这里衍生出第2个问题,如果一个带状线是如下环境,
上相邻层为布线层(垂直布线),很多线,导致无完整上参考面,下相邻层为GND回流,这种环境下,无论H1,H2如何,我们在实际应用中是不是完全可以把该带状线当做微带线来计算阻抗呢?
如果上相邻层的布线与阻抗线平行布线,但同样很多线,导致均无无完整上参考面,情况又如何呢?(这种情况除了串扰外,对阻抗影响如何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1 21: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貌似不行的,上相邻层不行,应以上相邻层的相邻层作参考层,下参考层亦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1 21: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貌似不行的,上相邻层不行,应以上相邻层的相邻层作参考层,下参考层亦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23: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阿咪打鬼子


    楼上的哥们!我还是没有明白你的意思啊?我想表达的环境是,需要控制的阻抗的信号线,上相邻层为布线层,下相邻层为完整的参考回流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PCB设计论坛|EDA论坛|PCB论坛网 ( 沪ICP备05006956号-1 )

GMT+8, 2024-5-3 00:20 , Processed in 0.18274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